熏
巴中市巴州区兴合实验学校 党支部书记、校长 刘绍友
就个人而言,喜欢三尺讲台,喜欢易中天“百家讲坛”之“品三国”,喜欢《易中天中华史》……遂对易教授讲述武汉大学刘道玉老校长时所用“熏”字深以为然。
易中天出生于湖南长沙,在新疆建设兵团当了10年知青,中国转折后的1978年,已有女儿的31岁的易中天通过三个月备考,直接考取武汉大学恢复高考后的首届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学者胡国瑞教授。毕业时其导师企盼易中天留校任教,胡教授通过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时任校长刘道玉衔接教育部长何昌东,由何部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王恩茂书记商量,同意用武汉大学的7个本科生交换回本应分配回新疆工作的代培生易中天。易中天未辜负导师、校长和部长,在武汉大学任教后很快成为学校的“四大名嘴“,非常受学生欢迎,他每次讲课,300人的阶梯教室,经常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挤满了搬着小板凳前来听课的学生……后来,在刘道玉校长被免职后,易中天教授应邀去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及至后来,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历史,迅速走红,成为当时现象级的“网红”人物……
我曾读过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对易中天的评价——“易中天是一个十分聪明,很有理想的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出的十六卷文集,就是他取得成就的最好证明。在我国当代,能出十册以上文集的学者并不是太多”。
在我看来,也许聪明源自基因,正能量能遗传……我从易中天教授的寻根之旅知晓,易教授的十八世先祖易光,曾是五百多年前的大明朝驻守越南的将军,虽然“战争是善的冲突”……易中天的父亲易庭源出生于名门望族,易中天的祖父易思麟原本是民国政府的一个代理县长,但却接受不了当时流行的官场潜规则,于是潇洒挂冠而去,自学医术来治病救人。易中天的父亲易庭源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的著名教授,2008年时,九十高龄的易老决定百年之后不给儿孙留财产,要把自己的所有资产都捐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以此为基础设立奖学金来奖励品学兼优的会计学子,从而促进会计学的发展。易老在去世前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但是家人在整理遗物看到他的桌子上有一堆纸,上面写着一句话:“每一天,都要做一点点,对人类有益的事情”。为遂父亲宏愿,当年,易中天也将自己本为父亲准备的10万寿金也捐给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父亲的名字设立了“易庭源奖学金”……
个人以为,易中天的成就与情怀“熏”于家风,“熏”于边疆的历练,“熏”于刘道玉校长时期的武汉大学“校风”“教风”“学风”,“熏”于学术自由、术业有专攻……无独有偶,易中天对女儿的“无为而育”的有为实践符合道家“无为而为”的理念,成就了一名同济大学的女设计师。他甚至支持女儿在大学生时代谈恋爱,引导女儿将爱恋、失恋当作“咖啡品”耐人寻味,依稀感知“熏”的魅力……
个人以为,无论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应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守望“言传身教、行知育人”……拟善于构建一个“熏”的场,于“熏”中陶情冶性、全面发展,春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