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音乐文化资源的国家,纵观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器乐可以说在民族音乐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器乐既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石。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的出台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我国愈来愈重视学生对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感受与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对我国 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当代小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希望,因此,基础教育的学校及音乐教师要学习和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尽力做好相关工作安排,进一步推动民族器乐进课堂的进程。
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有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奏乐器等类别。以吹奏乐器为例,不同的吹奏乐器,具有不同的特色。竹笛作为流传甚广的吹奏乐器之 一,有着声音明亮、柔美清澈、音色婉转动听、小巧、便于携带等特点,与其它民族乐器相比,竹笛更适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使用并有可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为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布置了独奏与合奏的学习任务,要通过器乐演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以及音乐创造能力;通过对器乐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利用美育来进一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民族器乐竹笛在小学课堂的引入,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还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器乐的学习不单单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课堂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从宏观上来说,在2022年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对学生在演奏方面的学习任务要求。将民族器乐竹笛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之中,是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积极履行,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民族器乐进入小学课堂,可以让学生从小感受竹笛的独特魅力。培养儿童的艺术特长, 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 还能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 令儿童的情感得到陶冶、熏陶。
民族器乐进课堂不仅仅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需要,同 样也是改善音乐教学环境的需要。既保证了我国民族器乐的传承,也满足了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而器乐的学习,就是调整枯燥学习生活的“调味剂”。竹笛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乏味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享受我国民族乐器带来的乐趣。可以保证学生劳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课标的前提下,更是要做好民族器乐与小学音乐课堂的相融合,从而推进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