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一辈子语文,越教越糊涂,也越教越清醒。在经历了30多年跟随语文教学改革浪潮去逐浪翻滚,越来越觉得教好一篇语文不容易。当一名语文老师更不容易。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字词句段篇琢磨了半天。很多时候难以下手。讲什么呢?怎么才能讲得更好?不得不说不少内容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也许你会说,作为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呢?你都似懂非懂学生怎么办?那么多课文,涉及那么多学科,怎么可能做到全懂。当然,相当聪明的老师。百科全书型老师是有的。但我不是,所以越来越觉得教好语文的不容易。 一:囫囵吞枣教语文。文章贵在于神,不在于型。我认为对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没必要去细研细琢,特别是低段语文课本,我们一定要站在语文课标上去审视课文。站在单元目标上去通识课文。对一二年级学生而言。感知文本意境美语言美,让朗读和讨论去融化课文的生涩。就如同一个琥珀。包裹成晶莹。没必要去肢解段落。挑落句词。读着读着就化了,议着议着就清了。
二:跳出课件教语文。现在的所有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必须有课件。以至于无课件不成课。但老师的常态课堂堂用课件,所有课件都必须自研自制,这也是不现实的。用别人的课件,必须修枝剪叶、去伪存真、渗透添加,化为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方才有实用,有实效。课件是好。所谓的多媒体、信息化。但如不是前期备课充分,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课堂的自我,丢掉了文本主体,这样的课件不要也罢。我更反感的是课件挑出一段、一句呈现出来,然后师生对着白板口诛笔伐,雅俗共赏。我认为使用课件是资源的链接,知识的拓展。或通过动漫等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忠于文本,品味书香才是王道。
三:多元渗透教语文。30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从生涩到成熟,从阵痛反思到沉淀积累。我一直欣赏和倡导多元化语文教学,让语文课灵动而丰满起来。我始终践行散文化语文教学。即形散而神不散。一篇文章,它一定有它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有它的神韵和风采,一定有它的前世今生。围绕文章的核心主题,去欣赏他,去玩味它,去拓展它。去追寻那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用音乐、舞蹈、历史、地理丰满这篇文章。千万不要固化“教语文”“完成教学目标”的观念。没完成教学目标目标,又咋样?学生只要从这堂课收获了,感悟了,积累了,运用了,丰富了,这就是语文教学真正归宿。
四:广阔天地教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课有生活。究其原因,那就是写作一定来源于生活体验或情感体验。我们之所以提倡推行大语文观,就是要打破语文只能在课堂中学的陈旧观念,去广阔天地学语文。中国人生在母语的环境中。无论是书写吟诵还是语法篇章,其实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学习得不少。在大语文的环境中。我们都有生来就会听说读写的天然优势,尝试改变语文教学或考试考核的模式。把语文课搬到图书馆,科技馆,阅览室,进社区,进菜市,进商场,把学语文的目的变得更纯粹,尝试语文水平的社会化等级考试,让饱学者成名家成学者,让浅水者立根文化传承,正确运用即可。让系统性的革新指日可待,让每一个人都能终生与语文作伴,去滋养灵魂,提升个人修为。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云:“要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因为儿童的生命活动”。跳出语文教语文。绝不是扔掉课本随性而为,而是以文本为核心,以生命的感悟或体验为目的。让学生在盈盈一水间中去探寻智慧的通道,激荡共鸣的情感。让语文的根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沃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