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期末,在互联网上我常看到这样的话语:
改卷高峰期,熬夜到这个点儿,头昏沉沉的,睡意全无。
每晚改试卷真的被学生急哭了,天天辣我的眼睛,只想闭着眼改卷。
这是啥?这又是啥?我是这么教授的?信心崩塌中,怀疑人生的老师转身而去。
你虐我千遍,我却待你如初恋。
每次阅卷,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错误:严重的计算错误、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薄弱、审题能力差、答题态度不端正、缺乏良好的检查习惯......孩子、家长喜欢共用的一句话是:这孩子太马虎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马虎的根源:审题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点存在漏洞,如果能深层次找出“马虎”的原因,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改掉这个“坏毛病”就好了。
近一个月的梳理、解惑、提质,我欣喜的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进步,但也有小一部分孩子原地踏步。我不断反思着,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我的课堂想成了一厢情愿?我们的课堂如果缺失学生的真实参与,缺少学生的自我教育,就一定不会有好的效果。分数是检验孩子学习效果的量化表现,虽然不一味的分数论,但我们要从考试中吸取失败和教训,找到自己学习中真正的疑惑所在。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佳。每次试卷发下后,我都会在教室黑板上赫然写下“我的试卷还能找回多少分”几个大字。瞬间教室沸腾了,孩子们都在忙着给自己找分,归纳总结“失分点”:
“我的计算题能找回6分,计算错误,这分不应该丢的,真可惜呀!”
“我把这道问题解决题中的数字抄错了,不然这5分不会丢的,哎。”
“我没有看到这题的单位没统一,不然我就是100分啦,遗憾得。”
“我作图不规范,老师扣分啦,谁叫我随心所欲呢。”
| “我写的这个7像1,老师给我打叉啦,以后要认认真真书写才好。”
“我没认真去分析这道题,如果画个图,理解可能就不会出错,这2分能找回,都怪自己太自信了。”
……
记得上周一次试卷分析,吕睿同学急匆匆跑到讲台前,“罗老师,何子君她找回了10分”,“啊?这么多?哪儿找回的?”“罗老师,你总分少加了10分|”我脑袋一懵,很不好意思地接过试卷。我仔细加了一遍分数,的确是那样。我很坦诚的告诉孩子:“谢谢你给罗老师指出了错误,我下次一定细心点啊!”那孩子兴致勃勃的回到座位上,那精气神儿比自己考了100分还高兴呢。
当学生置于可以弥补答卷遗憾的情境之中时,学生格外卖力。他们开始仔细审题、认真计算、努力思考每一道让他们丢分的题。他们的注意力从关注试卷的得分转向如何正确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并拓展到自己考试时的答卷态度、审题能力等。他们每个人都成了问题解决的主角,自己给自己“诊病”,自己给自己“开药方”。通过“找分”活动,每个学生重拾信心、找寻方法、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当我郑重的记录下每个学生找回后的“潜质分”时,我坚信,这个“潜质分”一定会成为学生下次考试的“预期”,而这个“预期”必将长存于心,作用于行。
美丽的花朵,人们只惊慕它的明艳!当初它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雨露,浸透了奋斗的泪腺。可爱的孩子们,期末质量监测只有最后两三天了,认真复习,考出自己应该得到的分数吧,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