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高考考生正在紧张地等待录取通知书,与上世纪不同的是,如今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们担忧的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能不能上理想的大学”。从解放初期大学录取人数为数十人,到恢复高考后录取人数百余人,再到去年录取人数3万余人,巴中的高考数据显示出了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
解放初期
考生带着干粮走两三天山路到达县参加高考
巴州区史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解放后,巴州区(巴中县)隶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1952年,达县专区属四川省;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巴州(巴中县)未设考场,高中毕业生需到达县参考。而解放初,巴中到达县基本靠步行,学生参加高考要带着干粮,走两三天山路。
直到1961年,巴州始设高考考场,本地学生不再步行到达县参加高考。
据巴州县志载,1949年,巴州在校高中生仅63人,1955年突破150人,1956年达到350余人,1966年增加到900人,到1973年,全国普通高校恢复招生,高中在校生人数突破1500人,随后高中在校生人数连年增加。
巴州区招生办原主任李明耻说,据老人回忆,解放初期,因为高中生在校人数少,巴州区(原巴中县、含恩阳区)每年被录取的本科、大专学生特别少,有些年度仅几人。到1973年,普通高校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收办法,但每年的大学入学人数还是很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就是这个时期在家乡平昌县被推荐进入大学的。
“那时候,一个地方出一名大学生是非常光荣的事,会被写入县志。”李明耻说,不管是解放初期,还是恢复招生前,巴州的教育事业一直没有荒废。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数千人参加考试112人被本科、专科院校录取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很多立志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奔走相告。李明耻回忆,第一年高考,巴州数千人参加考试,很多考生是1966届、1967届、1968届的高中生。那一年,巴中县112名学生被国内普通高校大学本科和专科录取;1980年,巴中县大学录取人数突破180人,1984年突破了28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就是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于1981年在巴中县参加高考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那些年的高考,是‘千万人过独木桥’。所以,党委、政府都很重视高考秩序。”李明耻说,改革开放初期,大中专学校包分配,中考、高考是农村学生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最大出路,党委、政府和招生考试部门每年中考、高考期间都是严阵以待,为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落榜高中生为了上大学多次复读,一些学生复读了三年到四年,甚至复读七八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高中生在校人数也趋于稳定。1977年,巴中县高中在校人数首次突破4000人;1991年,巴中县高中在校人数达到了7800余人。
1993年巴中地区建立
所有考生到招办查分现场打印分数条
巴中市招办原主任李成意记忆最深刻的是1993年的高考。那一年,刚刚建立地区的巴中第一次统一组织全地区高考工作。
“当年高考阅卷过后,省招办给了我们一大摞纸质资料和一张软盘,里面是考生信息。那时没有电话查分,也没有电脑查分,全地区的学生都要到我们招办查分。我记得查分那会儿,我们的办公室人山人海,每接待一个学生或家长,我们便打印一张记录着分数的纸条给他,工作人员加班几天几夜。”李成意说,那时候,考生是先填志愿再查分,现在好了,考生先看分再填志愿,心中更有谱,查分也越来越方便。
李成意记忆深刻的还有一宗高考试卷遗失事件。那是21世纪初,一名高考考生的一门考试试卷遗失,监考老师推断,系该考生在考场内将试卷嚼烂吞下。由于无证据证明考生吞下试卷,这一事件令所有相关工作人员被调查。“现在,进考场前先过金属探测仪那一关,考场里有高清监控设施,还有信号屏蔽设备。”李成意说,考务工作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让高考工作更加规范。
如今
去年巴中31253名高考生被录取录取率83.3%
2010年以来,我市高中教育发展迅速,高中在校生人数、参加高考人数连年增加。2018年,我市参加高考人数37519人,今年参加高考人数达39318人,其中,原巴中县所辖的巴州区、恩阳区、经开区参考人数突破10000人。
市招办主任黄鸣川介绍,2018年,巴中市普通高考参考考生37519名,共录取31253名,同比增加2047名,录取率83.3%。其中,本科录取6075名,专科录取23263名。2名考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702名考生被“985”“211”“双一流”高校录取,3名考生被录取为空军飞行学员和民航飞行员,200名考生被录取为公费师范生。
在李明耻和李成意看来,七十年来,高考最大的变化还是考生录取率。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2000年左右高校扩招后的约20%大学入学率,再到如今80%以上的大学入学率,高考不再是高中毕业生的“生死关”。( 罗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