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更新,以“教师”为中心取而代之演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而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以何种模式构建好一堂完美的课堂,对于这一解决方法一直都是语文教师教学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就教育教学来说,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所要求的,也是一直所追寻的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导向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以主动思考为主线主动的进行自我提升,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方式方法能让学生不是灌输式的进行记忆,而是通过思考得成的结果,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失去思维的内核,语言便失去了灵魂,因此离开思维去教语文就是把文字的尸体喂给学生吃。提升“思维含量”是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关键所在。第一,教学观念层面需要进行改变。必须从“为知识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从“为学会而教”转变为“为会学而教”。第二,教学方式需要转变。必须把“教师一味填鸭,学生拼命死记”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探究”的教学方式,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构建“思维型课堂”。第三,教学方法需要转变。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优秀教学理念落地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悬在半空。
三、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新
就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不断的去创新,以便顺应其发展变化的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型,不断丰富模式的内涵,以创造性为思维导向,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培养自身素养,更是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三读一练”模式的可行性
当前语文教学模式非常多样,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有人按师生活动强度把教学模式依次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和放羊式等五类。但就当前以“创新”为主体的教学,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语文这门学科,众所周知,要以“读”为重点。但如何读、怎样读、读出怎样的效果就是所要思考的,将参与、感受、积累、思考相结合,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而“三读一练”教学模式就很好的将学生为主体和主动思考相结合,更好的以分步骤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
五、“三读一练”模式优越性
与“三读一练”模式相比,未形成模式的或落后的模式来说,通常会展现出课堂中“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局面,阅读的方法也是杂乱无序,对于学生的深入思考程度也是有限的。而“三读一练”以“初读—精读(细读)—研读(品读)与随堂练习”为构建模式,让学生从初次感受到体会语境或语感再到品文章写作特色,深文章表达情感,将读、思、悟更好的诠释出来。很好的将多种模式可以合并在一起,以新的构架阐述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
除此以外,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模式能很好做到了课前的“看单元目标、看课后习题、看课文”的三看。形成全局导向,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形成“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改的实践真正落实,掷地有声。不仅做好课改的行动者,更是做好行动的思考者。以“精构”为备课要点,一是要精构“模式”,“三读一练”中,读的内涵是层次而不是形式,以模式来统领阅读教学,提升理念,做到读、悟、学、表达有机结合。二是要精构课堂,将模式的操作要义形成操作手册,落到实处。三是要精构机制,确保模式的顺利推行,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六、运用“三读一练”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读一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当前教育教学最为可行的教学模式,但这也不是最完美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为更好的去实践,将在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是会对“三读一练”的内涵不够清晰。二是课堂指导阅读的方法会不够灵活。三是课堂角色把握可能会不到位。四是课堂评价的时机和方法把握不一定会非常好。五是课堂环节与目标处理不够恰当。六是是否适用于所有语文课型。
七、展望未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模式的构建需要不断的打磨和实践,在实践中出真知。虽说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我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中,终究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因材施教”为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始终,将“三读一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