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师附小兴文校区的学生做课间操
巴州区一小支教老师周利华运用多媒体教学
“以前的教室是在其他学校租的,连几架钢琴都没地方放。”谈起曾经的教学环境,巴州区第十一小学负责人感触特深。如今,走进该校,一幢幢教学楼气势宏伟,宽敞的操场上体育设施齐全,多媒体设备、化学实验室、阅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
巴州区第十一小学的改变仅是巴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州区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升质量”主线,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奋力促进巴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补齐短板城乡统筹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和关键,是社会和谐的最基础指标,也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巴州区委、区政府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巴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委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联席会议,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制定了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定期议教制度、“四大家”领导挂联义务教育学校制度,相继出台了《巴州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巴州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从政策、项目、资金向教育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巴州区完善了教育投入体制和管理机制,不断拓宽教育筹款融资渠道,积极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确保了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足额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及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全部安排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后的巴州区第四中学,校园内树木葱茏、环境幽静,功能齐备的多媒体学术大厅和音体美教室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
近年来,巴州区共投入6.85亿元用于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改造和新建校舍12.5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9.2万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让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装备全部实现了标准化;完成了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新增了校舍面积,有效化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和“上学难”问题。
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不仅是有漂亮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仪器,更重要的是具备高素质的优秀教师。2015年以来,全区通过公招走进教师队伍的有1098人,仅2017年就补充教师520人,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紧缺的矛盾。同时,全区通过“名师名校工程”和“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一线教师1万余人次;常态开展“校长听评课、学校教研组活动、教研员专业引领”三项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深化改革教育质量均衡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改革是巴州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2014年,全区率先推行小升初随机派位免试入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将优质高中50%的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所有学校,为进城务工子女、外来随迁子女、返乡创业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提供足额席位。
今年12岁的吴佳丽是曾口镇甘泉小学七年级学生,2016年7月从浙江宁波转学回来。在看到当地学校变化大,且学校课程十分丰富,不比宁波就读的学校差后,吴佳丽的父母就将吴佳丽留在乡镇上学。“对于父母的安排,我一点也不后悔,在宁波接受的教育,在这儿也有。”吴佳丽告诉记者,除完成日常的教学课程外,她自己还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艺术课程。
现在学校不仅环境改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很多像吴佳丽一样在外面求学的学生转了回来。“通过不断满足孩子们的教育需求,学校开设了书法班、美术班、篮球班等,孩子们都很喜欢。”甘泉小学校长冯天举说,为了解决新设选修课师资问题,学校一方面挖掘现有老师的特长,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区志愿者加入教师队伍。
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抬谷。全区积极探索名校引领战略,实现了区域内优质与公平的协调发展。巴州区一小、巴中二中、巴州区六中、巴州区四中等优质名校与南阳小学等30余所薄弱学校进行引领办学,使名校资源的影响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让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不让一个适龄孩子失学”“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是区委、区政府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巴州区全面落实行政、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双线承包”责任制和“五长”负责制,构建了弱势群体子女就学帮困体系。从2015年以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1781.9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余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通过结队帮扶,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格局,建立留守儿童之家62所,建成乡村少年宫23所,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87名。落实残疾儿童受教上门和就近随班就读责任,全区387名残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4.3%。
提升素质内涵品味均衡
巴州人杰地灵,历史厚重,地方教育素材俯拾皆是。南龛摩崖造像、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晏阳初文化公园、张思训街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巴师附小的红色教育将“红心照我心、颗颗亮晶晶”作为育人目标,利用巴州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读红色儿歌、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等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将现代精神与革命传统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水宁寺小学的“水文化”、巴州区三小的“真文化”、甘泉小学的和谐校园、鼎山中学的“立德为先、能力为本”……丰富了巴州教育的形象,锻造了巴州教育的品牌。
以体益智、以艺冶情。阳光体育、艺术教育,学生的个性、才情在巴州的每一所学校竞相怒放。巴州区四中的千人足球运动,巴州区六中、鼎山中学、巴州区一小的篮球运动,巴州区九小的乒乓球运动……体育特色让巴州教育更亮;店子小学的皮影艺术、巴师附小的“四川清音”、巴州区四小的“川剧”、巴州区三小的“四川盘子”、巴州区九小的琵琶……艺术特色让巴州教育精彩纷呈;巴州区四小的少儿川剧《江姐》、巴州区七小的舞蹈《守望》、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爱无尽》、巴州区四中的舞蹈《破浪》等艺术节目相继获国家、省级艺术参演一、二等奖。
春风化雨,天道酬勤。近年来,巴州区创建国家级文明校园1所、省级文明校园5所、市级文明校园10所,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所。巴师附小入围“全国小学教育500强”,巴州区六小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单位”,巴州区特教校被教育部、中国残联命名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巴州区先后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艺术教育先进县区等多项殊荣。